• 首页
  • 人才中心
  • 工场场景
  • 栏目分类

    工场场景

    你的位置:上海臣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> 工场场景 >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女诗人,《全唐诗》收录46首,你知道几首?

   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女诗人,《全唐诗》收录46首,你知道几首?

    发布日期:2022-07-22 22:44    点击次数:75

   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女诗人,《全唐诗》收录46首,你知道几首?

    说起武则天,都知道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。因而树大招风,她的篡唐称帝行为,为政措施、私生活等,自古就褒贬不一,争议很大。

    少为人知的是,武则天也是一位诗人。《全唐诗》就收录有她的诗作多达46首。

    想必很多人会认为,武则天野心勃勃,是个冷血铁腕人物,心思和精力主要用在心机和权谋方面,哪有兴趣舞文弄墨?

    其实并非如此。一个人的诗文造诣主要还是在年少时所受熏陶、兴趣培养,奠定基础。

    武则天出身于富贵家庭,为她接受良好文化教育、学习诗文,创造了环境。

    武则天的祖父叫武华,曾在隋朝东都为丞,也即在中央为官。

   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,早年从事木材买卖,经商致富。后来有机会结识了李渊。

    隋末,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,武士彟大力资助,并追随从军。

    李渊建立唐朝后,武士彟以开国功臣身份,官至工部尚书,被封为应国公。

    因而,出身于这样的优越家庭,武则天知书达礼,善于诗文。

    李世民即位后,听说少女武则天“容止美”,遂召她入宫,封为才人,赐号“武媚”。

    从此,武则天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,精研女工,舞文弄墨,诗文水平自然得以提升。

    武则天的诗文创作时间周期,跨越青年、中年、晚年,一生笔耕不辍。

    武则天家庭出身优越,诗文修养造诣较高,尤其是有着复杂、特殊的人生经历。这也使得她创作的诗歌,既流露出了天赋才情,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意志、女权主义色彩。

    因而,她的诗作,既不同于一般女性的闺房缠绵私情作品,也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空洞虚浮诗作,而是特色明显,别具风格。

    她的诗作题材内容,大致有三类:爱情诗、颂诗、生活休闲抒情诗。下面我们分类呈现。

    作为饱读诗书的文艺女青年,武则天自然会用诗文表达爱情。

    少女武则天进入李世民的后宫,但未得到宠爱。何况俩人年龄相差二十多岁,有很大代沟。

    因而可以说,她与李世民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。

    在此期间,情窦初开的武则天,认识了年龄相近的太子李治,从而建立了暧昧的感情,开始了长达终生的“姐弟恋”。

    李世民驾崩后,按照惯例,武则天与一些嫔妃们进入长安感业寺为尼。但是她与新即位的高宗李治藕断丝连。

    在感业寺,她写下了情诗《如意娘》:

    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不信比来常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

    这首诗,是抒写对李治的相思之情。

    前两句是她自述长期相思,魂不守舍,精神恍惚、憔悴。后两句写自己泪湿衣裙,有收藏在箱中的石榴裙为证。

    《如意娘》是文学上的一种音律宫调——商调曲名。

    朱是红色,碧是青绿色。“看朱成碧思纷纷”兼具赋、比、兴修辞手法,是说自己因相思过度,导致精神恍惚。

    此句源自南朝梁国诗人王僧孺的《夜愁示诸宾》中“谁知心眼乱,看朱忽成碧”。

    石榴裙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服饰,色如石榴之红。它是武则天的相思寄托之物, liyifeng更是清苦血泪的象征。

    石榴裙是女性的服饰,也就代指年轻女性。由此也就有了常用俗语:某男子拜倒在某女子石榴裙下。

    武则天的这首《如意娘》,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,曲折之中也有直白,含蓄兼具明朗,绚丽中不乏清新。

    这首《如意娘》是武则天与李治的爱情见证。

    虽然后来俩人成为政治利益合作伙伴,武则天篡唐,但是这种爱情基色一直存在。武则天崩逝后,中宗遵其遗命,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。

    武则天传世的爱情诗极少,这首也就成为她的爱情诗代表作。

    后来,连“诗仙”李白读了这首七言绝句,也感慨武则天的文学创作水平之高。

    清代宋长白的《柳亭诗话》中记载,李白为自己诗作《长相思》中的“不信妾肠断,归来看取明镜前”的诗句自鸣得意,向夫人夸示。

    夫人却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君不闻武后的诗句‘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’?”

    李白听后思忖,不禁“爽然若失”。

    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,与高宗李治旧情复燃,最后被纳入宫中。

    从而,她也走上了争宠、宫斗、辅政之路,直至篡权,成为武周开国女皇。

    这是武则天的人生后半场。

    在此期间,武则天进行文学创作的心思精力显然分散。但是因为统治宣传需要及兴致所至,写下了一些颂诗。

    这类诗作,在她的作品中比例较大。毕竟她的政治生涯较长。

    例如她所作的《唐大享拜洛乐章》、《唐享昊天乐》、《唐明堂乐章》等一系列组诗,具有明显的御用文人作品歌功颂德的特色。

    这些“颂诗”格局宏大,词语壮丽,出自一个女性之手,就很难得。这也体现了武则天的知识视野和胸怀格局,巾帼不让须眉。

    例如《曳鼎歌》:

    羲农首出,轩昊膺期。唐虞继踵,汤禹乘时。天下光宅,海内雍熙。上玄降鉴,方建隆基。

    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。公元696年,工场场景武则天下令重铸九鼎,并且亲自撰写铭文。

    这篇铭文以三皇五帝这些千古圣君开局,全篇气势雄伟,音韵铿锵,具有宏大的帝王气象,是一篇出色的铭文。

    武则天曾经写作《唐大飨拜洛乐章》系列诗歌,共达14首。

    例如《唐大飨拜洛乐章·拜洛》:

    菲躬承睿顾,薄德忝坤仪。乾乾遵后命,翼翼奉先规。抚俗勤虽切,还淳化尚亏。未能弘至道,何以契明祇。

    这是其中一首,管中窥豹,格局、气势可见一斑。

    武则天还有一首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,别具一格。

    她冒天下之大不韪,篡唐称帝,由此招致朝野一些人的非议和谋反。

    天授二年(691年),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。这年腊月,一些大臣意图谋反,便诈称突然百花盛开,此乃祥瑞之象,请武则天驾临上苑(神都苑)赏花,以图不轨。

    武则天也觉得神奇,便应允了。但她很快察觉有诈,百花在腊月盛开,这不正常啊!

    于是,她思量之后,将计就计,写下一首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

    明朝游上苑,火急报春知。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。

    武则天将此作为诏书,派人前往神都苑宣示,通知花神届时必须保证百花开放。

    很快到了腊日(腊八节),武则天在群臣簇拥之下,驾临神都苑。

    当看到百花盛开的景象后,群臣们惊诧万分,认为武则天竟有花神助力,神力广大。于是为之折服,不敢轻举妄动了。

    当然这个故事有点神话传说的成分,据说是武则天秘密派人紧急征调了一批盛开的花卉,以震服群臣。

    不论怎么说,这首催花诗具有独特风格。

    诏书属于官方应用文体,诗歌属于文学体裁,武则天灵机一动,以诗歌形式写诏书,信手拈来,而且写得生动传神,达到了诏书的号令效果,树立绝对权威的预期目的。

    由此可见武则天的智谋和文学水平之高。

    从文学角度来说,这首诗简洁明快,语言流畅,主题鲜明。而且全诗洋溢着主宰宇宙的豪迈气概,显示了武则天至高无上的尊严。

    这首诗在我国众多的咏腊八节的诗作中,堪称佳作,也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。

    无论是作为高宗李治的后宫,还是后来登极称帝,武则天生活优越,有享受富贵休闲的条件,以及游览山川名胜的机会。

    因而也就会咏叹风物,抒发生命的体验与个人抱负。

    例如《早春夜宴》:

    九春开上节,千门敞夜扉。兰灯吐新焰,桂魄朗圆辉。送酒惟须满,流杯不用稀。务使霞浆兴,方乘泛洛归。

    这首诗描写了早春夜宴和谐愉悦的场景气氛,有景有情。

    再如《从驾幸少林寺》:

    陪銮游禁苑,侍赏出兰闱。云偃攒峰盖,霞低插浪旂。日宫疏涧户,月殿启岩扉。金轮转金地,香阁曳香衣。铎吟轻吹发,幡摇薄雾霏。昔遇焚芝火,山红连野飞。花台无半影,莲塔有全辉。实赖能仁力,攸资善世威。慈缘兴福绪,于此罄归依。风枝不可静,泣血竟何追。

    这是武则天随从皇帝游览少林寺后的作品。其中大篇幅的描写了少林寺的独特景观,后面几句升华主题思想,颇有深意。

    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游览九龙潭时,写有一首诗《游九龙潭》:

    山窗游玉女,涧户对琼峰。岩顶翔双凤,潭心倒九龙。酒中浮竹叶,杯上写芙蓉。故验家山赏,惟有风入松。

    这是写游宴山水的诗,对仗工整,清新自然。

    还有《石淙》:

    三山十洞光玄箓,玉峤金峦镇紫微。均露均霜标胜壤,交风交雨列皇畿。万仞高岩藏日色,千寻幽涧浴云衣。且驻欢筵赏仁智,雕鞍薄晚杂尘飞。

    石淙,即平乐磵( jiàn) ,在今河南省登封县,是嵩山东谷之流。

    久视元年(700年)正月,女皇武则天命人在石淙建造三阳宫,四月临幸。她即兴作了此诗,并命群臣和作。此事有石刻纪念,至今犹存。

    全诗对仗工整,词藻工丽,显示出了武则天宏大壮丽的视野和胸怀。

    武则天一生创作了很多诗作,限于文章篇幅,以上只是其中几首,足以彰显她的诗作特色风格。

    武则天本人爱好诗文,而且作为高层统治者,这种身体力行也引领了诗歌题材的社会风气发展,最终在唐代走向繁盛时代。

    所以,无论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大争议,她的诗文水平以及对唐诗发展的推动作用,不容抹杀。